“孩子最近总是不自觉地眨眼、耸肩,还时不时清嗓子,是不是眼睛不舒服?还是调皮学坏了?”
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这些“小动作”时,往往误以为是坏习惯或小毛病,却不知这可能是抽动症的早期信号!
抽动症(妥瑞氏综合征)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,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交、学习甚至心理健康。今天,我们为您揭秘抽动症的5个早期信号,帮助家长早发现、早干预!
抽动症是什么?为何容易被忽视?
抽动症是一种以不自主、突发性、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,通常在儿童期(4-12岁)发病。
为何容易被忽视?
症状初期表现轻微,易被误认为“小动作”或“坏习惯”。 家长缺乏相关知识,误以为孩子“调皮”“故意捣乱”。 部分症状可能短暂消失,家长误以为“自愈”,实则可能反复发作。展开剩余74%警惕!这5个信号可能是抽动症的“预警”
1. 频繁眨眼、挤眉弄眼
表现:孩子频繁眨眼、翻白眼、挤眉弄眼,甚至伴随面部肌肉抽动。 误区:家长常误以为孩子眼睛疲劳、近视或模仿他人。 真相:可能是面部肌肉抽动,需警惕抽动症。2. 清嗓子、发出怪声
表现:孩子频繁清嗓子、咳嗽、发出“吭吭”声,甚至模仿动物叫声或说脏话(秽语症)。 误区:家长常误以为孩子咽炎、喉咙不适或故意捣乱。 真相:可能是发声性抽动,需及时排查。3. 耸肩、扭脖子
表现:孩子不自觉地耸肩、扭脖子、甩头,甚至伴随肢体抽动。 误区:家长常误以为孩子姿势不当或“多动”。 真相:可能是运动性抽动,需关注神经发育问题。4. 腹部抽动、鼓肚子
表现:孩子频繁鼓肚子、腹部肌肉抽动,甚至伴随呼吸急促。 误区:家长常误以为孩子消化不良或“故意捣蛋”。 真相:可能是复杂运动性抽动,需专业评估。5. 注意力分散、情绪波动
表现:孩子注意力不集中、学习困难,情绪易烦躁、焦虑或抑郁。 误区:家长常误以为孩子“调皮”“懒惰”或“叛逆”。 真相:抽动症常伴随共患病(如ADHD、焦虑症),需综合干预。抽动症的危害:不止是“小动作”那么简单!
影响学习:抽动症状分散注意力,导致学习效率下降,成绩下滑。 社交障碍:孩子因“怪异行为”被同学嘲笑、孤立,产生自卑心理。 心理问题:长期抽动可能导致焦虑、抑郁、强迫等情绪障碍。 共患病风险:约50%-60%的抽动症患儿合并ADHD、学习障碍、睡眠障碍等。家长如何应对?
1. 观察记录,及时就医
记录孩子抽动症状的频率、部位、持续时间,拍摄视频辅助医生诊断。 尽早带孩子到儿童神经内科、发育行为科就诊,排除其他疾病(如癫痫、结膜炎)。2. 科学干预,综合治疗
药物治疗: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抽动药物(如硫必利、阿立哌唑)。 心理行为治疗:通过认知行为疗法(CBT)、习惯逆转训练(HRT)改善症状。 家庭支持:家长需保持耐心,避免指责、打骂,营造轻松家庭氛围。 学校配合:与老师沟通,减少对孩子的过度关注,避免加重心理压力。3. 调整生活方式,减少诱因
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、过度疲劳。 减少电子屏幕时间,避免刺激性食物(如咖啡、巧克力)。 鼓励孩子参加运动、艺术活动,释放压力。真实案例:早干预,孩子重拾自信!
案例:
8岁男孩小宇(化名)频繁眨眼、清嗓子半年,家长误以为“结膜炎”,滴眼药水无效。后经诊断为抽动症,伴随轻度ADHD。
专家提醒:抽动症≠“坏习惯”,早发现是关键!
重庆天佑儿童医院发育行为科专家表示:
“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,不是孩子‘故意为之’。家长需关注孩子的细微变化,若发现异常抽动行为持续1个月以上,应及时就医。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,帮助孩子回归正常生活。”
孩子频繁眨眼、清嗓子?别忽视!
抽动症并非“小毛病”,而是需要专业干预的神经发育问题。
早发现、早干预,让孩子远离抽动困扰,重拾快乐童年!
[部分图文源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]
发布于:江苏省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